制药工程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23-10-13浏览次数:13

制药工程研究团队

Research Team fo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一、团队介绍:

“制药工程科研团队”隶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有机化学前沿,秉持前瞻性基础研究与需求导向的转化应用研究并重的理念,团队主要面向大健康领域、高端精细化学品与功能材料领域的基本有机化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以培养科研和大健康领域拔尖人才为重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基于精准化学的有机化学方法学研究;2)医(农)药与功能材料的合成工艺开发及产业化研究;3)生物功能材料开发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团队现有成员1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另有硕士研究生20多名。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成果转化等纵向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CCS Chem.、Chem. Eng. J.、Green. Chem.、Org. Lett.、J. Catal.、Org. Chem. Front.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PCT专利1项。

研究方向1基于精准化学的有机化学方法学研究

以精准和绿色合成为导向开展惰性化学键构建、转换以及含氟功能分子的高效构建以及不对称合成研究,从而制备系列新型结构骨架化合物,并探索其在新药研究、药物合成工艺及有机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方向2医(农)药与功能材料的合成工艺开发及产业化研究

针对治疗重大疾病的新药和仿制药与市场需求量大且需求稳定的农用化学品与精细化学品,基于问题导向与企业生产需求,开发绿色、高效与合规的工业化合成工艺;同时注重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将生物转化(微生物工程学)、微流控反应器技术与光反应技术综合应用于化工工业生产,满足企业与社会的安全合规生产需求。

研究方向3生物功能材料开发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探索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在分离纯化材料、药用材料、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生物亲和技术、3D打印,静电纺丝等增材制造新技术,以实现活性物质精准性、高效性地靶向分离和纯化。

二、团队成员

1

黄军海:男,教授,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与技术专业

主要从事仿制药、绿色药物合成工艺与功能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总引900余次,单篇最高290余次;领导团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6项,企业横向项目20多项,领导完成阿扎那韦、泊沙康唑等高难度仿制药开发并移交企业;完善了植调剂二氢卟吩铁制备工艺,鉴定了主要药效物质群与代谢物质群,推动合作企业获得新农药批件并商业化上市。

2

李亚:男,教授,博士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

主要从事含氟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不对称合成和应用研究。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在Angew. Chem., Org. Lett., Macromol., J. Org. 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6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

3

冯煌迪:男,教授,博士

比利时鲁汶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主要开展经济、环境友好型合成方法学研究,医药和农药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开发。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并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Green Chem., Org. Lett., Chin. Chem. Lett., Org. Chem. Fron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近10余项。

4

王晗:女,教授,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

主要从事仿制药制备工艺研究、口服固体仿制药质量评价研究。近年来,主持各类产学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6项)。主持和参与“药剂学”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等4项教学研究项目,发表10余篇教研论文,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曾获新葡的京集团8814青年教学明星、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

5

严一楠:男,副教授,博士

韩国全北国立大学,生物、信息及纳米技术专业

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合成及其在医学领域及能源领域方面应用研究。博士毕业于韩国全北国立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J. Mater. Chem.CarbonACS Appl.Biomater.Mater. Sci. Eng. C.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上海市成果转化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4项。

6

陈玲艳:女,副教授,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有机合成专业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或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及应用研究等,曾在法国曼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和企业开发项目等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Org. Chem.; Org. Biomol. Chem.SCI期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7

茆勇军:男,副教授,博士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

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工艺优化及产业化研究。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Org. Process Res. Dev., J Med Chem, Synthesis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0项。主持(完成)技术开发及转化项目10余项。

8

黄立梁:男,副教授,博士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

新型固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微通道连续流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绿色合成技术和高通量连续流反应系统平台,开发产业导向的药物中间体、功能分子的生产工艺。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9

李利红:男,讲师,博士

英国华威大学,化学专业

主要从事聚合物发泡、复合材料轻量化、高性能薄膜材料、塑料改性助剂和纤维材料的改性。在国际SCI期刊第一作者或通讯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产业互联网服务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白求恩青年科学家委员会会员,江苏盐城市6.15领军人才,英国海外杰出研究生计划(ORSAS)。

10


张有灿:男,讲师,博士

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化学专业

主要从事均相催化方面的研究。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LIKAT)获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ICP)从事博士后工作。近年来先后在Angew. Chem., J. Catal., Org. Lett., CCS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33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学基金项目2项。

11

朱敏:女,实验师,博士,

浙江工业大学,药物化学专业

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相关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循环再生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开发”等企业委托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篇,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8)。

三、研究成果:

代表性论文

1.Palladium-Catalyzed Perfluoroalkylative Carbonylation ofUnactivated Alkenes: Access to β-Perfluoroalkyl Esters. Youcan Zhang, Hui-QingGeng, Xiao-Feng Wu.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60, 2429224298. (IF = 16.6, SCI:一区)

2.Electrostatically Assembled Construction of Ternary TiO2-Cu@C Hybrid with Enhanced Solar-to-Hydrogen Evolution Employing Amorphous Carbon Dots as Electronic Mediator. Jiaxin Zhu, Mengmeng Zhang, Jinyan Xiong, Yinan Yan, Weijie Li, Gang Cheng.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75, 121902. (IF = 15.1, SCI:一区)

3.Chemodivergent Synthesis of Oxazolidin-2-ones via Cu-Catalyzed Carboxyl Transfer Annulation of Propiolic Acids with Amines. Yujuan Xie, Liliang Huang, Yayu Qi, Junduo Hu, Liangliang Song, Huangdi Feng.Green Chemistry, 2022, 24, 1978–1982. (IF=9.8, SCI:一区)

4.Copper-Catalyzed Visible-Light-Induced Ring-Opening Carbonylation of Sulfonium Salts. Youcan Zhang,Zhi-Peng Bao, Chang-Sheng Kuai, Xiao-Feng Wu.Journal of Catalysis, 2023,426, 15. (IF = 7.3, SCI:一区)

5.Guangxing Gu, Yue Yue, Chengyang Wang, Wei Zhang, Jian Wu, Ya Li, and Yanchuan Zhao. Chiral Discrimination of Nitrile Compounds Using a 19F-Labeled Palladium Probe, Org. Lett. 2023, 25, 4819–4824. (IF=5.2, SCI:一区)

6.Regio- and Chemoselective Copper-Catalyzed Formal [2+2+2] Cycloaddition of Primary Amines with Arylacetylenes to 2,4,5-Trisubstituted Pyridines. Yujuan Xie, Liliang Huang, Huihui Feng, Yayu Qi, Erik V. Van der Eycken, Huangdi Feng. Organic Letters, 2022, 24, 6346–6350. (IF=5.2, SCI:一区)

7.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iastereoisomeric Polyesters Derived from Bisphenols Bearing Vicinal Trifluoromethyl Groups. Jinghuang Lv, Si Chen, Zhenchuang Xu, Siquan Zhang, Ya Li, and Yanchuan Zhao. Macromolecules 2021, 54, 3716–3724. (IF=5.5, SCI:一区)

8.Copper-Catalyzed Deaminative Alkynylation of Secondary Amines with Alkynes: Selectivity Switch in the Synthesis of Diverse Propargylamines. Shengyun Hu, Huangdi Feng, Hui Xi, Yuchen Meng, Ming Li, Liliang Huanga, Junhai Huang.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2021, 8, 6992–6997. (IF=5.4, SCI:一区)

9.Metal-Catalyst- and Fluoride-Free Oxidative Desilylation of Arylsilanes and Its Application. Qingqing You, Liliang Huang, Mingjie Liao, Yuchen Meng, Huangdi Feng, Junhai Huang. 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Pharmacy, 2023, 32, 101020. (IF=6.0, SCI:二区)

10.A Self-Assembled Bio-Based Coating with Phytic Acid and DL-Arginine Used for aFlame-Retardant and Antibacterial Cellulose Fabric. Fang Hou, Min Zhu, Yang Liu, Keyu Zhu, Jiamin Xu, Zhenlin Jiang, Chaosheng Wang, Huaping Wang. 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2022, 173, 107179–107179. (IF=6.6, SCI:二区)

代表性专利

  1. 黄军海等, Use of chlorophyll dihydroporphin as plant growth regulatorPCT/CN2019/093380;

  2. 黄军海等,二氢卟吩衍生物及其铁螯合物的制备与应用,发明专利,CN202010090299;

  3. 黄军海等,一种氨基嘧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组合物及应用,发明专利,CN202010001709.9;

  4. 王晗、茆勇军等,2,4-二叔丁基-5-氨基酚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CN 201610394376.4;

  5. 王晗、茆勇军等,4--6,7-二甲氧基喹啉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CN 201610488336.6;

  6. 王晗、茆勇军等,4-羟基喹啉-3-甲酸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CN 201610513468.X;

  7. 王晗、茆勇军等,一种用于制备AZD9291的中间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CN 201610697073.X;

  8. 陈玲艳等,一种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ZL201810357094.6;

  9. 陈玲艳等,一种手性33-二取代吲哚-2-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ZL201811268353.4 ;

  10. 陈玲艳等,一种手性樟脑磺酰肼衍生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专利,ZL201910163939.2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仙鹤草酚B抗癌先导优化与有机金属基的协同增效研究”(3157036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噁唑烷的过渡金属催化开环/环重组串联反应研究”(2207819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手性亚磺酰胺诱导的1,3-二胺及氮杂环丙烷的手性合成研究”(21102089

  4. 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项目“针对 FOXP3 蛋白翻译后修饰的 PIM1 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17XD1423000)

  5. 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抗艾滋药物阿扎那韦环氧中间体创新制备工艺研究” (14QB1404800)

  6. 上海市启明星人才项目“基于单分子荧光技术应用前列腺癌靶标的检测和级联反应研究”(17QB1402900

  7.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碳量子点制备及在肿瘤显影应用研究”(2015PJ1432200)

  8.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结构多样性导向策略的多组分脱羧偶联反应构建炔丙基胺方法学研究” (15ZR1418800)

  9. 企业产业化合作项目“RD81合成工艺的研究与开发”,140万;

  10. 企业产业化合作项目“砜吡草唑合成工艺开发研究”,200

四、育人成效

团队坚持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目前在读研究生30余人,毕业硕士生中6人获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10余人攻读博士学位。另外,指导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制药工程研究征文比赛、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技能竞赛、“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屡获佳绩。

五、合作交流

“制药工程研究团队”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持续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此外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知名科研单位和高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学术访问与学生交流。在产学研用方面,与现代制药、苏利股份、法默生物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发展赋能,为人才培养助力。